家乡的路

  提起家乡的路,我真是再清楚不过了,从千年古道到公社的“康庄大道”,从公路网的形成到现在的柏油路。几度变化,从走路难到路路畅通,我们家乡终于摆脱了土路难行的困境,走上了水泥路,沥青路。

  须知,水泥和沥青普遍用于筑路的历史已经150多年了,而我国在150年之后才用在农村公路上,和经济富裕的国家要相差70余年。

  因此,应该明白,贫穷就是落后,历史就是这样。

  回想建国初期,我们的国家一穷二白,而且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,人民生活困苦,吃不饱肚子,即使修路,也只能修土公路。

  过去有句俗话说:“千年大道流成河”,这是几千年平原道路的普遍现象,长久的私有制年代,路的变通是一个大难题。

  旧社会,道路难行,无人问津,无人关心,形成了固步不前的习惯,私有制带来道路不变的弊病,使本来的道路成沟,反而影响交通,甚至雨后无法行走。

  人民公社成立后,土地归集体所有,衣村生产队就有权改变道路。因地制宜,把道沟废了,重新在附近开辟一条田间大道,又高又宽又平,而后花轱辘大车废掉了,用上了胶轮地排车,或者大胶轮马车,这就是社会主义大道的新风光。千年的道沟改变到康庄大道”。

  1975年后,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,中央提出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,要求农村变冬闲为冬忙,大干三个冬季,建成农村公路网和农田大方及其排灌沟渠的设施。

家乡的路

  这个任务也很符合农民穷则思变的要求,各村大小队都有规化,在冬季大干中,社员们干劲冲天,用土车垫出了公路,平整了农田,填平了沟壑,彻底改变了农村农田的面貌,首先是公路纵横成网,路旁两排杨树和路间成方的麦田,一望无际,给大地平添了一片壮丽风光。公路网就是那个时代建成的,也是现代人的父兄和祖辈用血肉之躯,用体力劳动建成的。回想整治河山,建渠沟小桥,整路平田,引黄灌溉,全凭社员们改天换地的决心,真正体现劳动人民的典范,是农村社会主义成果的创造者。

  有了土公路,虽然也很好,但是在雨季就很难行走,鞋子会粘在泥水中,只有手拿鞋子,光脚走路才行。

  自行车在雨天更难行,粘泥卡住车轮,便转动不了,只能把自行车扛在肩上,叫做车子骑人。

  机动车在泥水的路上最可怕,一旦滑到路边沟里,就会造成事故,所以,走土路最怕下雨天。

  2005年实现了村村通公路,沥青路铺到了千家万户,实现了公路硬化。即使下雨天,轿车照常开。

  每个村庄的街道上都按上了太阳能路灯,即使晚上也能把故乡的路照亮。

  当我们走在现代化的路上,都不应忘记昨天的享受,然我们迈着坚定的步伐,走向更加美丽富饶的明天。


    打赏

    取消

    感谢您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
    扫码支持
    扫码打赏,你说多少就多少

   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,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


    关于作者: ygczy

    0条

    为您推荐

    发表评论

   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    评论列表 人参与

    返回顶部